時間:2023-01-20 08:48 來源:網絡 閱讀量:14520
走過春夏秋冬,終于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和小寒一樣,大寒也是表示天氣寒冷程度的節氣。《時間通考》引《三禮義》云:“大寒為中,為小寒所形,故謂之大...寒之極,故稱大寒。”在文人的詩中,大寒往往是凜冽的。如宋代詩人陸游,患“大寒雪未消,家不能出”。
大寒通常發生在公歷1月20-21日,也就是農歷的年末。民間一直有“大寒在歲末”、“大寒迎新年”、“大寒過后又是一年”的說法。這一時期的許多習俗都充滿了辭舊迎新的意味。人們忙著趕年貨,買年貨,寫春聯,掃塵收拾東西,舊布新。新年的慶祝和興奮越來越強烈。
臨近年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會徹底打掃房屋,清洗衣物、物品,疏通明渠、涵洞,俗稱“撣檐”、“撣檐”,有的叫“換新”、“撣新”。阿清蔡赟《吳彪》詩云:“草堂萬物春樂,大掃除屋中塵埃去殘。”人們通常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或二十七開始工作。撣塵意為驅除厄運,“塵”與“陳”諧音,意為辭舊迎新,所以不僅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講究工具。鐘毓龍《談杭州》記載,除塵時要“將竹枝扎成大掃帚,用扁擔撐著,掃去墻角的屋檐;桌椅都洗好了,準備過年。”這個除塵掃把以后當感謝灶來點火,爆了會像鞭炮一樣噼啪作響。在天臺區,除塵刷是用象征迎接新年的新竹扎成的竹枝,以及象征早早迎接新年、吉祥如意的新早草。
還有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的習俗。祭祀灶神的對象是灶神,民間也有灶神、灶神、司、灶界之主等稱呼。傳說灶神住在廚房的火爐里,充當天神的耳目,監控家庭。灶神會在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向天報到,在除夕夜帶著上天的禮物或懲罰返回人間。家庭生活是免不了的,人們擔心灶神搬弄是非,只好用熱鬧的方式舉行告別儀式,和他練習套近乎。這就是祭灶,也叫送灶。在許多祭祀爐灶的供品中,口香糖是必不可少的。口香糖牙糖非常粘,所以人們相信它可以粘在灶神的牙齒上,防止他說閑話和說壞話。牙齦牙糖的形狀在哪里都不一樣。蘇州膠牙糖制成錠,俗稱“糖錠”;紹興一帶又圓又平,像厚厚的煎餅;杭州地區是一個長條形。北方地區的女人要趕著蒸饅頭,準備祭祀灶王爺。從灶神上天的那一天起,發生在all里的一切都被原諒了,除夕夜,灶神回到人間,又有了接灶的儀式。
冬季進補歷來被重視。雖然大寒還處于寒冷期,但春天的氣息已經開始萌芽,要多注意吃一些具有生發性質的食物,以適應春天萬物的生長趨勢,如肉桂、生姜、人參等。蘇州有句話:“天寒地凍,擋風御寒。早點喝人參黃芪酒,晚上吃杞菊地黃丸。”在廣州佛山,人們習慣在嚴寒季節用陶罐煮糯米飯。糯米性溫味甜,有御寒滋補的功效。說到糯米,人們最熟悉的就是八寶飯。這種米以糯米和糖為主,配以桃仁、紅棗、蓮子、龍眼肉、葡萄干、銀杏、百合、青絲等。好看又好吃,是除夕夜餐桌上常見的食物。
在二十四節氣中,大寒意味著結束,但也是開始。冬至時,太陽誕生,經過小寒和嚴寒,太陽逐漸旺起來。嚴寒過后,立春迎來了新一年的節氣輪換。在凜冽的寒風中,我們聆聽春天的信息,按季節采集生長,領略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生命智慧和生動煙火。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