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4-21 23:32 來源:中新網 閱讀量:6393
AI與中醫到底是怎樣的關系?國醫大師嚴世蕓21日對記者表示,中醫與AI的結合本質是“經驗醫學”與“數據驅動”的碰撞,既需保持中醫整體觀特色,又需解決AI落地中的可操作性問題,這可能是未來中醫學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中醫是具有濃厚文化哲學特征的醫學,與西醫學的線性-實證-還原論的特性不同,中醫學是生物醫學的模式,具有復雜、隨機、貼近自然的特點。”嚴世蕓指出,要借科技手段真正傳承中醫精華,就要始終保持中醫理論、臨床思維、診療技術、生物藥物的特色,就要始終保持中醫理論、臨床思維、診療技術、生物藥物的特色。
嚴世蕓認為,中醫與AI結合是跨界、多學科融合的研究。《內經》就是中醫學與13門學科的交叉融合而產生的中醫基礎理論,這個模式一定適合中醫學發展。這位國醫大師表示,中醫學研究就是對復雜系統的研究。在人工智能建模中導入相關邏輯方法學,一定會使中醫藥理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中越來越接近和發展。
記者當日獲悉,第三期《多角薈——AI賦能中醫診療》專訪節目舉行,吸引了許多觀眾在線觀看。嚴世蕓教授是AI賦能中醫診療標準化與國際化的領軍人物。他說,AI為中醫學的活態繼承、整理與總結提供了重要的先進技術保障;為各種中醫診斷、診療技術的研發注入先進科技的支持。
據悉,《多角薈》欄目邀請國內頂尖科學家、醫學專家、企業家、金融界等行業精英參與訪談,打開多元視角,讓每位嘉賓從各自的深耕領域出發,深入探討新的可能,構建產醫新融合之可能,同時引發成果轉化新潮流的思考,創造產醫融合成果轉化新途徑。
本期《多角薈》欄目聚焦"AI與中醫診療的跨界融合",以"AI賦能中醫診療的機遇與挑戰"為核心議題,匯聚AI賦能中醫診療、人工智能、醫療科技及金融投資等領域專家,共同探討AI技術在中醫診療中的應用前景與發展路徑。從技術研發到產業落地,從資本助力到政策支持,嘉賓們各抒己見。
嚴世蕓表示,中醫傳承的本質就是如何將植根于傳統哲學的認知方式和臨床思維,在現代語境中有效傳遞,同時顧及中醫的人文內涵。他認為,應該強調的是AI的輔助作用,而非替代人腦。AI強大的學習能力可以用于各類經典古籍、現代醫案、臨床病例的分析,數據挖掘,可以幫助擴展和增強醫師及中醫科技工作者的知識庫和分析能力,以發現深層潛在的規律和共性,為將來的中醫藥傳承創新打下基礎;但也要避免過度標準化而導致的僵化,要開發符合中醫臨床思維模式的大模型。“青年中醫從業者應在人機協同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中醫學理論修養和臨床思維水平,更多地從事疑難雜癥和危急重癥等方面的診療工作,彌補AI在臨床醫療行為上的不足,探索攻克中醫醫療中的難題。”他說。
“AI是中醫活態傳承的‘智慧助手’。”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楊華元則從"中醫工程化+工程中醫化"的交叉融合視角,探討如何推動AI賦能中醫診療向智能化、標準化邁進。他指出,知識圖譜技術在中醫活態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知識圖譜的核心目標正是將原本分散、非結構化的數據轉化為結構化的語義網絡,通過構建中醫知識圖譜,能夠更好地完成計算機推理。此外,知識圖譜還能幫助AI系統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之間的關聯,從而提升輔助診斷和處方推薦的準確性。
楊華元指出,中醫要在現代醫療中發揮更大作用,就必須在診療儀器的創新發展上加大力度,讓傳統中醫技術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只有不斷升級中醫診療設備,突破傳感器精度、算法模型等關鍵技術,才能推動中醫從經驗醫學向"可測量、可重復、可驗證"的現代化醫學邁進,最終實現中醫診療的智能化、標準化發展。他希望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等新興技術,為中醫診療體系注入數字化、智能化、標準化的新動能,推動中醫理論和診療技術的發展。
來自高新科技企業的代表潘晶認為,AI將成為醫療發展的新引擎,不過AI智能產品落地醫療場景面臨諸多挑戰。另一位來自證券機構的企業界人士張軍則表示,AI賦能中醫診療的市場前景廣闊,但需政策支持、行業標準完善及商業模式創新,才能真正釋放產業價值。
--> |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