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8 16:57 來源:網絡 閱讀量:14186
近年來,受疫情影響,門診量持續下降,醫療消費減少,導致綜合醫院收入大幅下降。面對硬成本,部分民營醫院陷入虧損。很多企業也紛紛轉手醫院資產,避免業績被拖累,計提商譽減值是常規動作。
但與此同時,仍有不少資本看好民營醫療這條賽道,近期在底部入市,并購規模也比較大。疫情過后,民營醫療市場的春天能來嗎?“出清”后民營醫療市場將迎來怎樣的走勢備受關注。
醫療服務是公認的高門檻、高專業壁壘、監管嚴格、投資周期長的行業,無論是內外部的產業基金都會遇到很多挑戰。與此同時,民營醫療缺乏規范引導、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仍是行業痛點。在疫情的沖擊下,行業出清加速。去年,許多公司出售了民營醫院,這一資產拖累了他們的業績,表明他們在疫情的壓力下對許多經營不善的企業失去了信心。
去年8月中旬,新華醫療發布公告稱,擬將山東宏華投資有限公司、淄博洪欣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持有的上海魏晨中德醫院管理有限公司12.85%的股權轉讓給自然人陳偉。此前,新華醫療表示將轉讓其全資子公司持有的唐山洪欣醫院有限公司43.33%的股權。疫情期間,湯山洪欣醫院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財務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唐山洪欣醫院分別虧損307.39萬元、182.93萬元和205.64萬元。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21》顯示,我國非公立醫療機構2.35萬家,一年共虧損1300億元,平均每家虧損553萬元。
由于業績持續下滑甚至虧損,疫情前溢價收購的部分民營醫院資產不得不進行商譽減值。同花順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a股民營醫院14家上市公司中有9家商譽減值,5家沒有,2/3的上市公司商譽減值。商譽未減值的5家公司中,有2家是2022年新上市的,其余3家公司沒有并購。
分析表明,公司計提商譽減值有利于釋放并購相關的資產風險,隨著經營業績的改善,有利于后續公司的業績。如果因為短期因素導致商譽減值,公司未來發展前景會有所改善,一次性釋放商譽減值風險也不是壞事。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政策扶持和疫情影響的消退,民營醫院的“黑暗時刻”已經過去,行業洗牌之時,民營醫院的賽道將迎來新的機遇。
在資本層面,包括美的、字節跳動在內的行業巨頭也紛紛布局民營醫療市場,開啟“抄底”模式。
愛爾眼科今年1月公告,擬斥資4.7億元收購紹興愛爾、舟山愛爾等14家醫院的部分股權。此前,愛爾眼科也發布公告稱,擬收購Xi安愛爾、全州愛爾等26家醫院的部分股權,交易總價超過9億元。
資本辦民營醫院的熱情依然不減。去年底,安徽華源藥業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泰和豫北醫院舉行簽約儀式,正式宣布收購泰和豫北醫院。此外,健民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還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收購浙江方化醫療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對價為1520.44萬元。此前,盈康人壽以現金方式購買盈康醫管持有的蘇州廣慈100%股權,交易金額為4.5億元。資料顯示,蘇州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預防、醫療、教學、科研、保健、康復為一體的專科腫瘤醫院,按照二級甲等標準建設。數據顯示,2021年,蘇州廣慈腫瘤醫院實現營業收入4.75億元,同比增長約20.3%;凈利潤4204.87萬元,同比增長約44.62%。
雖然深受疫情影響,醫療市場交易頻率有所下降,但并購規模在不斷擴大,醫療機構并購的規模化、垂直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垂直專業化賽道依然受到資本青睞。
根據普華永道2022年上半年醫療健康行業MA交易趨勢,2022年上半年交易總額較2021年下半年有所下降,但醫院和診所的交易仍然活躍,主要是持有收購,平均單筆披露交易金額升至3億元以上。與此同時,專科醫院和連鎖診所的“規模化”和“連鎖化”并購仍在繼續。醫院和診所的交易70%以上是專科醫療機構,腫瘤、眼科、口腔、康復、輔助生殖、母嬰、中醫等領域仍是資本關注的重點。□記者雷巖綜合報道
聲明: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